1793年,中国和英国两大帝国的第一次“碰撞”
2024-10-14 13:19:17
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地名词典
史口小城镇
【相关数据截至2017年10月底,人口统计以百人为单位】
史口镇
史口镇,东营区辖镇,在东营区西南方,面积81平方千米,人口3.9万人,辖61村委会,有47自然村。镇人民政府驻史口村。明清时期,史口称为博兴县博昌镇社;1940年,博兴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七区(区公所驻史口);1942年,广(饶)博(兴)蒲(台)三边政府广博区;1944年,蒲台县民主政府第五区;1949年,蒲台县史口乡;1956年,博兴县史口乡;1958年,博兴县史口人民公社;1966年,垦利县史口人民公社;1984年1月,牛庄区史口人民公社;1984年7月,牛庄区史口乡;1987年7月,东营区史口乡;1992年10月,改称史口镇;2001年3月,油郭乡并入史口镇。淄东铁路、德大铁路、黄大铁路以及220国道、208省道从境内穿过,农业、养殖、化工均比较发达,熟食小吃与乡村旅游也有较快的发展。
史口村航拍图
史口村
史口镇人民政府驻地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17.9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含12个行政村,人口5300人。元初,因村北有条赵家河,河边设一港口,史姓家族在港口处经商,来往客商即送名—史家口,后简称史口。史口镇中学、中心小学、中心幼儿园均设于本村。村民创办有万通化工集团公司、佳昊化工公司、龙源化工公司等十几家企业。出土文物有金代铁钟和元代龟趺。村民有经商传统,史口烧鸡为地方名吃。220国道及黄大铁路横穿东西,淄东铁路纵贯南北,交通十分便利。
油郭村航拍图
油郭村
油郭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14.5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2000人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郭磊、郭殿从山东省兖州府泗水县郭山坊迁此与田氏为邻,后又以卖油为生,形成集市,取名油郭集村,后简称油郭。村民以务农和外出打工为主。村东有西六路,油麻路从村中东西穿过。
刘集村航拍图
刘集村
刘集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19.8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含4个行政村,人口1800人。明永乐四年(1406年),刘姓先祖由河北枣强县迁至闫文庄,后改为闫刘庄。明天启六年(1624年),在刘姓居住处起“义集”,称刘家集。后将村名改为刘家集,简称刘集。村内现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:刘集商周文化遗址和刘氏祠堂。村民以农业和经商为主。东临淄东铁路,西靠228省道,德大铁路从村中穿过。
大宋村航拍图
大宋村
大宋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12.2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1500人。明永乐四年(1406年)立村,取名宋家老庄,后更名大宋。村民以务农为主。村东有辛河路,村南有德大铁路。
西商村航拍图
西商村
西商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15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1500人。明永乐四年(公元1406年),商墩由枣强县迁此立村。因其兄弟在村东立村,故称西商村。村民商秀岭与侄子商业兴、侄媳关云霞创立了“东路琴书”。1945年,西商村有120人参加八路军,组成了“商家连”。现村民以农业和经商为主。
于林村
于林村
于林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14.6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1300人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郭龙、郭虎、郭豹三兄弟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入,当时,此处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水沟,南岸榆树成荫,村民沿沟居住,故名榆林,后改名于林。村民以务农为主,经商、打工为辅。
东寨村
东寨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14.8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1200人。明初张尔世、牛恩继从河北省沧州县迁此定居。因此处为古兵寨遗址,且坐落在刘、张、郑营之东,故取名为东寨。村民以务农和外出打工为主。
西高村
西高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16.3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1200人。明正德十一年(1516年),高龙、高虎、高豹三兄弟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,取名高家。1988年广饶县地名普查时,因与石村镇高家重名,又因在油郭公社政府西,改称西高。村民以务农和外出打工为主。村北有油麻路。
曲家村
曲家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19.9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1000人。明永乐四年(1406年)曲信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定居,以烧窑为业,故起名曲家窑,后更名曲家村。村民以农业为主,年轻人多在企业工作。村东紧靠228省道。
张店村
张店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19.2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1000人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张岱明由河北枣强县迁至张石庄(今石庄)。永乐四年(1406年),张开吉在村前1公里处大路旁开店,后人依应而居,遂成村落,取名张家店,后简称张店。村民以粮棉种植为主。
林家村
林家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20.1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1000人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林氏先祖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,故名林家。村民以农业为主。林家炒制瓜子远近闻名,远销省内外。大片莲藕种植和乡村旅游也独具特色。村西紧靠淄东铁路。
曹家村
曹家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20.8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1000人。明洪武二十一年(1388年)曹衍明从博兴县曹王迁此立村。村民以农业和养殖业为主。村南有200国道,村北紧靠黄大铁路。
刘营村航拍图
刘营村
刘营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16.9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900人。明永乐四年(1406年),刘氏先祖迁此立村。因此处系唐古兵营遗址,立村营里刘。1820年改名刘家营村,后简称刘营。村民以农业为主,部分农户种藕养鱼。
郑营村
郑营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16.5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800人。明永乐年间,郑大明等迁此立村,因地处古兵营遗址,故取名郑家营,后简称郑营.村民以农业为主。村庄北临德大铁路。
培李村
培李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16.7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800人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李佩由河北枣强县迁至元里村前定居,取名李家堂子,后其次子同其三子东移1.5公里立村,取名佩李。李氏后代为不言祖讳改称培李。村民以种植粮棉为主,年轻人多有外出打工者。村庄北邻油麻路。
十一图村
十一图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20.1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800人。明洪武五年(1372年),张仲翔由维县城北安古村迁此立村,取名张家庄,后来官府推行图甲制,命名为十一图张家庄,简称十一图。村民以农业为主,年轻人多在临近化工企业工作。
徐家村
徐家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19.6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800人。明永乐三年(1405年),徐德林由河北枣强县迁至盖王庄居住。后因徐氏家族兴旺,子孙繁盛,更名为徐家村。主要产业为莲藕种植、粮棉种植和劳务输出。
安子张村
安子张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19.1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700人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张光普由河北枣强县迁此定居。以贩卖棉花为生,故名花贩子张,后改为安子张。村民以农业为主。村北紧靠220国道,村西有228省道,交通极其方便。
寨王村
寨王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14.7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700人。明朝前村名为郭家台,来源失考,明洪武五年,王明、王治兄弟由枣强县迁来立村,清末因修筑寨墙防捻,故有寨里王之称,1931年更名寨尔王,1943年起简称寨王。村北紧靠220国道。
袁家村
袁家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14.2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600人。明永乐五年(1407年),袁登仙、袁伟二人携家眷从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。村民以农业为主。
元里村
元里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18.7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600人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任永相、李福成和崔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三个村,因黄河水泛滥,三个村被淹,村址南移0.5公里高处,三村合一,取名三元里,后简称元里。村民以粮棉种植为主,也有不少村民进城经商和从事服务业。村北有油麻路。
范家村
范家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16.9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600人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范稳、范宁由河北枣强县迁此立村,故名范家。村民以农业为主。村西有228省道。
劳家村
劳家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15.3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600人。宋靖康、建炎年间(1126-1130),劳盖亦迁此立村。村民以种植蔬菜为主,兼种粮食作物。村北临油麻路,南靠南三路。
吕家村
吕家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18.5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600人。明洪武二年,吕可九、吕可常兄弟二人,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入赵家河西岸建村,故名吕家滩,清末简称吕家村,沿用至今。村南有220国道,村东有淄东铁路。
木李村
木李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17.1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600人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李贡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入元里村前定居,取名李家堂子,后李贡东移1.5公里,与当地李木匠为邻立村,取名“木匠李”。1944年简称木李。村民以农业为主。
南王村
南王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22.2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600人。明永乐二年(1404年),王杰从河北省枣强县南关头洼子王家迁此立村,取名王家,曾改名为兴隆镇。后官府推行图甲制,命名为十四图王家。1912年,因村北有后王、五甲王,而更名南王。村民以农业为主。村东有228省道。
生家村
生家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22.8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600人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生氏由河北枣强县迁此立村,取名生家。1940年代生家酒坊生产的白酒远近闻名,现在村民以农业为主,多以种植葡萄创收。
万家村
万家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21.2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600人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万姓先祖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,取名万家村。1952年,与姜家、韩家、孟家合并成了现在的万家村。村中曲氏家庙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村民以农业为主。村南紧靠油麻路。
后王村
后王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20.9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500人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孟、王两姓先祖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,取名孟王庄。后因与村南的前王村隔神仙沟相望,改名后王村。村民以农业和养殖业为主。村北紧靠200国道。
石庄村
石庄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18.4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500人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张岱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与石姓立村,取名张石村。后石姓无继嗣,张氏为念故友改名石家庄,简称石庄。村民以粮棉种植为主,兼营建筑、养殖、交通运输等。
苏家村
苏家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14.5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500人。明万历年间崔可福迁至苏姓遗址立村,取名苏家庄。村民以务农为主。北邻德大铁路。
香坊村
香坊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16.2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500人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卞氏家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入此地,以加工香油为生,村中建有2座香油作坊,故取名香坊村。香坊香油纯手工榨取,色香味俱佳,远近闻名。
小刘村
小刘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19.8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500人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刘良臣由益都段村迁此立村,因当时村庄较小,故名小刘。村民以农业和做工为主。村东有228省道。
杨家村
杨家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22.3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500人。明洪武三年(1370年),杨朝、杨宝兄弟二人由河北枣强县迁来立村,取名杨家村。村民以务农和外出打工为主。村北有油麻路。
初家村
初家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19.4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400人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初九通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,与楚姓同邻立庄,起名楚家村,后楚姓绝嗣,遂更名初家村。村民以粮棉种植为主,兼营建筑、加工和服务业。
都福李村
都福李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19.6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400人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李氏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,因李氏后人考中进士,为图吉利,定村名为都府李。后改称都福李。村民以粮棉种植为主,年轻村民多有外出打工者。
油坊村
油坊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21.1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400人。明永乐四年(1406年),王玉豹由河北枣强县迁来立村,开油坊谋生,后来村名也就叫做油坊。村民以务农和外出打工为主。村东紧靠220省道,村北紧靠油麻路。
艾家村航拍图
艾家村
艾家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17.2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300人。艾家原称陈先庄,明永乐六年(1408年),艾科禹到此落户,后更名艾家庄。历史上,艾家村的烘炉铁匠、甜菜制糖远近闻名,现在村民以农业为主。
陈家村
陈家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15.5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300人。明崇祯九年(1636年),陈氏先祖由河北枣强县迁此居住,因其精通窑艺(烧制小孩子泥玩具),以烧窑为生,故名窑立陈。后取太平盛世之意,更名尧立陈。1955年改名陈家。村民以农业为主。
纪家村
纪家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20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300人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纪文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,取名纪家。村民以粮棉种植为主。
三里村
三里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16.3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300人。明崇祯二年(1629年),李明安、李明顺与李金生、李金贵分别从都福李和培李迁来居住,因离史口村北关帝庙三里路,故名三里庄。抗战时期,伪军成建基部曾在此设立据点,1943年5月,八路军清河军区司令员杨国夫率部队攻克了三里庄据点。现建有“三里庄红色教育基地”。
五甲王村
五甲王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22.2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300人。明永乐二年(1404年)王磐领二子廷珠、廷宝从河北枣强县迁至此落户。王磐死后因王廷珠好友便以其名为村名。清朝推行保甲制,15户为一甲,全村75户,正合五甲,自此习称五甲王。村民以农业为主。村南紧靠油麻路。
张营村
张营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16.6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300人。明永乐(1403-1424年)年间,张爽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,因地处古兵营遗址,故取名张家营,后简称张营。村民以农业为主,兼营运输、商业、建筑、食品加工、饮食服务等。
刘董村
刘董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16.7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200人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董专与刘、王二氏由河北枣强县迁此立村,董专在南立村,刘、王二氏在北立村,分别取名董家、刘王。1946年两村合并为一个村,改称刘董村。村民以农业为主,多以种植葡萄创收。
楼李村
楼李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18.7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200人。明洪武四年(1371年),李氏由河北枣强县迁此立村,取名李家庄,后因李姓人士考中举人(或进士)盖楼一座,后改成楼李村。村民以粮棉种植为主,也有不少村民从事葡萄种植和养鸡、养兔等。
马家村
马家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15.1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200人。明洪武十年(公元1377年),马九思携弟马玉由枣强县迁此立村。村东古有练马场,现已为耕地。村民以农业和经商为主。
前王村
前王,在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方向20.6千米,史口镇辖自然村,人口200人。明永乐年间,王先秀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。由于村民中做皮工者较多,故乡民称之为裴王。后因村北另有一王姓村庄——孟王庄(今史口镇后王),遂改称前王。村民以农业为主,年轻人多在企业工作。村南有油麻路。
(刘英亭参考《东营区乡村记忆(史口镇卷)》《史口镇志》《东营区大事记》等资料编辑。)
2024-10-14 13:19:17
2024-10-14 13:17:01
2024-10-13 23:02:29
2024-10-07 08:44:06
2024-10-07 08:41:51
2024-10-07 08:39:35
2024-10-07 08:37:20
2024-10-07 08:35:04
2024-10-07 08:32:48
2024-10-07 08:30:33
2024-10-07 08:28:17
2024-10-07 08:26:02
2024-10-05 15:55:51
2024-10-05 15:53:36
2024-10-05 15:51:20
2024-10-05 15:49:05
2024-10-05 15:46:49
2024-10-05 15:44:34
2024-10-05 15:42:18
2024-10-05 15:40:0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