振华三部曲:《你好旧时光》《最好的我们》《橘生淮南》你喜欢吗
2024-11-20 11:30:14
颐和园十七孔桥介绍是什么?
颐和园十七孔桥,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内。
颐和园是一座清代大型皇家园林,原名清漪园,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(1750年)。1860年,英法联军侵入北京,包括清漪园在内,“三山五园”全被焚毁。清光绪十二年(1886年),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和其他银两,在清漪园废墟上重建,并于1888年改名颐和园。全园占地面积2.97平方公里,水面约占四分之三。园中分布着点景建筑物百余座、大小院落20余处,古建筑3000余间,古树名木1600余株。其中佛香阁、长廊、石舫、苏州街、十七孔桥、谐趣园、大戏台等,都是颐和园代表性建筑。1961年,北京颐和园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十七孔桥位于颐和园东南部,是我国古典园林中体量最大的一座联拱石桥。这座石桥和南湖岛、廓如亭、铜牛等景点一起,组成颐和园东南部一重要景观。
十七孔桥所在的昆明湖,水面宽阔,面积达3300余亩。最初,这里是一处由西山众多泉水汇聚而成的天然湖泊,名七里泺,也称大泊湖。昆明湖地处颐和园万寿山前。万寿山旧称瓮山,所以昆明湖也曾称瓮山泊。至元代,为保证元大都漕运畅通,著名水利专家郭守敬将昌平神山泉水引人湖中,使昆明湖成为补充通惠河漕运水源的一座大水库。到明代,又在湖中遍种荷花,并在岸边兴修亭台楼阁和佛寺、道观,在周围水田中广种水稻,使首都北京西部出现一个风景如画的江南景区。明武宗朱厚照、明神宗朱翊钧等,曾先后来此泛舟垂钓,游玩取乐。至清代,乾隆皇帝为兴修清漪园,仿照汉武帝在长安城中挖掘水池、演习水战的做法,动用大量人力物力,拓展湖面,并和汉武帝一样将这个大池定名昆明湖。因此,颐和园昆明湖今日的规模,就是乾隆时期奠定的。现在,人民政府对昆明湖进行整治,湖水清澈,岸边垂柳摇曳,亭阁廊榭流光溢彩,景色更为华丽壮观。
十七孔桥就是在乾隆年间(1736—1795)兴修清漪园、拓展昆明湖时所修建。
十七孔桥横卧在昆明湖南湖岛和东堤之间。这是一座石砌联拱桥,全长150米,桥面宽8米。桥下17个券洞,中间一孔最为高大,由此向两侧逐渐缩小。若从中间一孔向两边数去,都是九孔。古人认为,“九”是最大阳数。封建皇帝被称为“九五”之尊,“九”只有皇帝才能使用。因此,十七孔桥券洞的设置完全符合古人的这种思想,寓意着吉祥、平安。
十七孔桥桥面两侧,装饰着雕刻精美的汉白玉石栏杆。据统计,全桥两侧共有望柱124根。每根望柱上均雕有石狮,全桥共有石狮544只。这些石狮,或昂首望天,或低头看水,或左顾右盼,或憨态自然,神态各异,生动精美。因此,十七孔桥是我国现存园林桥中雕刻石狮最多的一座石拱桥。桥东、西两端,还分别雕刻一对石兽,形态威猛,为我国古代石雕艺术珍品。
十七孔桥西端南湖岛,又称蓬莱岛。占地面积约1公顷。本来这里与东岸连接一起,乾隆年间拓展昆明湖时,才挖去周围泥土,使之成为湖中一座小岛。早在明代,这里就修建一座祠庙,名广润灵雨祠,供奉龙王。清光绪十六年(1890年)重修,并更名龙王庙。是当时宫中惟一一座祈雨的庙宇。主要建筑有月波楼、龙王庙、涵虚堂等。涵虚堂也叫涵虚殿,原为三层楼阁式建筑,清光绪年间(1875—1908年)重修时改为单层,堂南建有露台,周围装饰雕栏。这里与万寿山遥遥相对,是观看昆明湖景色最佳之地。过去,慈禧太后曾在此观看湖中北洋水师演习。慈禧太后每次到颐和园游玩,一走上码头,就要到龙王庙焚香礼拜,祭祀龙王。
十七孔桥东端,连接昆明湖东岸。东岸北起文昌阁,南至绣漪桥,堤岸蜿蜒,绿树成行,景色清丽。清代乾隆之前,这里被称为西堤。拓展昆明湖后,就变为东堤了。现在,东堤上还立着一块昆仑石,石上镌刻着乾隆皇帝《西堤诗》,有这样两句:“西堤此日是东堤,名象何曾定可稽”。借诗说明岸堤确实变换了名称。
与十七孔桥紧密相连的廓如亭,又名八角亭,我国现存大型凉亭之一。亭为八角形,建一不高的石台上。全亭16根方柱,内外三圈24根圆柱,亭内宽敞,平稳大方。
廓如亭东北方向不远处一雕石座上,卧一铜牛,又称金牛,铸造于乾隆二十年(1755年)。铜牛形态逼真,游人至此莫不驻足而观。所以安放铜牛,或说为造桥需要。我国古代修建桥梁多为浮桥或索桥,桥两端安设铁牛,以牛系绳,承载桥身。如唐代著名的蒲津桥(在今山西省永济县附近),就是这样的建筑。系绳载桥身的铁牛,现已被发现,并成为我国一件珍贵文物。在十七孔桥桥头安设铜牛,似乎也有此用意。但是,十七孔桥是石桥,并不是浮桥或索桥,而且所在的地方是碧波荡漾的湖中,不是波涛汹涌的大河。此说似不太符合实际,但它可以作为象征,引起对我国古代修建浮桥或索桥方法的联想;或说为点景需要。十七孔桥状如初月,桥身映入水中,景色优美恬静。在桥头安设铜牛,犹如“犀牛望月”,可谓园中一景:或说为镇水。乾隆皇帝认为牛性情温顺,外柔内刚,堪称瑞兽。在十七孔桥桥头安置铜牛,在于安澜平波,吉祥如意。牛背上铸有八十字篆书铭文:“夏禹治水,铁牛传颂。义重安澜,后人景从”。正说明铜牛镇水之意。相传大禹治水,每治一处,就铸一条铁牛沉于水底,以镇服水患。新中国成立后,人们在西墙外菜地里发现一块织女石。据此有人认为,铜牛在昆明湖东岸,织女石在昆明湖西岸,牛郎与织女隔湖相望,为当年造园巧妙布置的一景。
从颐和园整体布局看,万寿山和山上的排云殿、佛香阁、智慧海与山下长廊等建筑一起,构成颐和园主要景区。西堤、六桥、大片绿地及借来的西山景观一起,构成颐和园西部景区。全园东南部一带,既宽阔又空荡,十七孔桥和桥两端南湖岛、廓如亭、铜牛等一起,恰作了绝妙的补笔。有人说,南湖岛好比龟身,十七孔桥好比龟颈,廓如亭好比龟头,三者组成一神龟图案,给颐和园增添了神韵。
2024-11-20 11:30:14
2024-11-20 11:27:58
2024-11-20 11:25:42
2024-11-20 11:23:27
2024-11-20 11:21:11
2024-11-16 07:53:18
2024-11-16 07:51:02
2024-11-16 07:48:46
2024-11-16 07:46:31
2024-11-16 07:44:15
2024-11-16 07:41:59
2024-11-16 07:39:43
2024-11-16 07:37:28
2024-11-16 07:35:12
2024-11-16 07:32:56
2024-11-15 08:47:20
2024-11-15 08:45:04
2024-11-15 08:42:48
2024-11-15 08:40:32
2024-11-15 08:38: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