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球正经历第六次大灭绝?罪魁祸首或是人类,人类该何去何从
2025-03-27 22:26:09
香篆
杭州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的南宋风韵展中,有介绍“四般闲事”的内容。所谓四般闲事,或言宋人四雅。语出吴自牧《梦梁录*卷十九》语:“俗言云:烧香点茶,挂画插花,四般闲事……”
宋人四般闲事
博物馆中对于烧香的说明文如是说:“几千年来,香与中华民族生活息息相关,从早期的除味、沐浴、薰衣、祭祀、辟邪、医药、饮食等用途,发展到气味鉴赏、心灵修养等。香,由嗅觉的感官体验到心灵满足,实现完美转变的时期,可追溯到宋。宋代士大夫文化的发展,把香事日常化、诗意化推向了极致。”
今人烧香,大多为敬神礼佛、祭祖悼亲,若心存虔诚,应不属闲事,想必在古代亦不是闲事。所谓闲事,乃闲人闲时之事,可做可不做也。但宋人为何将烧香闲事推向了极致?
北宋著名文人黄庭坚酷爱焚香,人称香圣。他总结出《香之十德》:
“感格鬼神、清净心身、能除污秽、能觉睡眠、静中成友、尘里偷闲、多而不厌、寡而为足、久藏不朽、常用无障。”
明人屠隆《考槃馀事*香》中论述了士大夫文人意中的焚香场景,其文云:
“香之为用,其利最溥。
物外高隐,坐语道德,焚之可以清心悦神;
四更残月,兴味萧骚,焚之可以畅怀舒啸;
晴窗拓帖,挥麈閒吟,篝灯夜读,焚以远辟睡魔,谓古伴月可也;
红袖在侧,密语谈私,执手拥炉,焚以薰心热意,谓古助情可也;
坐雨闭窗,午睡初足,就案学书,啜茗味淡,一炉初爇,香霭馥馥撩人,更宜醉筵醒客。
皓月清宵,冰弦戛指,长啸空楼,苍山极目,未残炉爇,香雾隐隐绕帘,又可祛邪辟秽。
随其所适,无施不可。”
此等雅事,或在文人骚客的倡导、豪门的响应下,自然普及到追求生活情趣的众人中,各显神通,故将香事推向了极致。
但宋人是如何焚香的?与今人点香有何不同呢?
今人所点之香,多是线香,线香大致在明代才普遍使用,方便简单,可“轩窗几席随宜用,不待高擎雀尾炉。”
而宋代及以前所用之香,有的制成香丸(香球)、香饼等,在香炉(如博山炉、鹊尾炉等)里用幽幽的炭火隔着云母片缓缓地燃烧,缕缕香雾从炉盖的空隙中袅袅升起,阵阵香气在一定的空间中弥漫……还有的或将各种香磨成粉末,将香的粉末在香炉中的底灰上堆成笔画前后相连的篆字或图形,为了篆字(图形)的笔画粗细一致,一般要用到木制(或金属制)的香印。然后在篆字的一端点燃,香缓慢地燃烧。这种用篆字印模即时堆成的香,叫香篆或篆香,或叫印香,唐宋诗词里,常见香篆(篆香)之词。
正巧,癸卯年正月的一次游访,误打误撞地遭遇了一次“香叙会”,主题即是“香篆”。
香叙会:初学打香篆
香叙会会场,四壁挂着画(挂画);每人座前一张小几,几上置一杯茶;一瓶小插花;貌似四般闲事已有了三般,但主角是第四般闲事即焚香。几上还有一小香炉及制作香篆的小工具,如金属香印,香压,香匙等。在主持人的讲解与指导下众人纷纷完成了迷你香篆的制作,用特制的打火机点燃,看烟从香炉中升起,扑鼻而来,或在眼前徐徐盘桓,似与人娓娓对谈……不一会,香篆燃尽,炉中篆字易色,情趣盎然。还真有点奇妙的诗意感觉。
唐代就已经有香篆了,唐人多称印香。唐•王建有《香印》诗:
“闲坐烧印香,满户松柏气。火尽转分明,青苔碑上字。”
满户松柏气,说明王建所烧之印香,用的是松柏枝与其他香料混合而成的香之粉末,古人用几种香料(香方)组成各种各样散发不同香味的香,也叫合香,各种合香磨成细末,用于制作香篆。
所谓印香之印,即刻有各种篆字和图形的印模,将香粉放入阳刻的印模中,然后将印模轻轻拿掉,香粉就自然就形成了篆字图形。有简易的木制印模或复杂的金属印模,制作不易,南宋时杭州或可租赁印香盘。
《梦梁录*卷十三*诸色杂货》云:“且如供香印盘者,各管定铺席人家,每日印香而去,遇月支请香钱而已。”
明代文人瞿佑有《香印》诗
“量酌香鹿尽左旋,曾烦巧匠为雕镌。萤穿古篆盘红焰,凤绕回文吐碧烟。
画内仅容方寸地,数中元有范围天。老来无复封侯念,日日移当绣佛前。”
南宋灵隐寺高僧释居简《香篆》诗:
“明明印板脫將來,簇巧攒花引麝煤。不向死灰然活火,此中一线若为开。”
“不向死灰然活火”。词句中,然同燃。死灰,应指香炉中的底灰,多由之前燃烧后的香灰组成,底灰要弄松散透气使之含有空气,但必须铺(压)平,如有高低则印在其上的篆字图形会遭破坏,香篆也难以连续燃烧。所谓:“炉面匀铺香粉细,屏间时有篆烟浮。”
南宋人华岳《香篆》诗,以香篆的燃烧成灰,悟出人生的道理:
“轻覆雕盘一击开,星星微火自徘徊。还同物理人间事,历尽崎岖心始灰。”
关于香篆之篆,指篆体汉字或图形,如吉祥字福禄寿或祥云图案等,其形状特点如欧阳修词句“愁肠恰似沈香篆。千回万转萦还断。”以沉香篆比愁肠,谓千回百转。所以人们很容易把断肠、柔肠与香篆联系起来。
如秦观词句:“欲见回肠,断尽金炉小篆香。”
如石孝友词句:“金鸭未销香篆吐。断尽柔肠,看取沉烟缕。”
或说“蟠屈曲”,“龙脑篆香蟠屈曲,虎头彫枕剔空嵌。”(北宋梅尧臣)
或说“屈盘”,“案上屈盘香篆袅,庭前磊砢荔支紅。”(宋*李纲)
在古代诗歌中,香篆之篆,有时是另一意思,即指焚香时所起的烟缕。因烟缕在空中飘飘袅袅,形状曲折似篆文,亦以香篆称之,或称篆烟。南宋范成大《社日独坐》诗句:如“香篆结云深院静,去年今日燕来时。”能结云之香篆,必指篆烟。
同理,北宋时西湖孤山高僧释智圆写《梵天寺》诗句云:“云过闲轩香篆润,日移幽砌蘚痕干。”
北宋诗人李之仪诗句“茶瓯变乳随汤泛,香篆萦云尽日浮。”前句是点茶,后句是焚香,此间的“香篆”亦指篆烟。
但凡用“浮”字形容香篆的状态,大多是指向篆烟。
如南宋名道士白玉蟾诗句:“博山香篆浮青蚓,古壁灯光吐玉虫。”
又如北宋韩维诗句:“溫貂密坐浮香篆,綠蟻盈斟照弁星。”前句焚香,后句饮酒。
香篆,虽是古人的闲事,却亦是古人的追求生活情趣所在。宋*喻良能《游龙井》诗云:
“致身通显大槐梦,快意畋魚紫石潭。何似相携古兰若,細看香篆味茶甘。”
辛弃疾老年时,有词《定风波*暮春漫兴》云:
“少日春怀似酒浓,插花走马醉千钟。老去逢春如病酒。唯有,茶瓯香篆小帘栊。”
今人焚香,简单容易,且多非闲事,倒也未必提倡学古人去打香篆。然而,了解宋韵文化,学学古人把一件闲事做到极致,并从中丰富生活的情趣,获得愉悦的感官(从嗅觉拓展到视觉)享受与心灵寄托,多少还是有点益处的。如宋末元初诗人连文凤《烧香》诗云:
“坐我以灵室,炉中一篆香。清芬醒耳目,余气入文章。
微见五云散,闲消半日長。旧书重读罢,风味更悠杨。”
2025-03-27 22:26:09
2025-03-27 22:23:53
2025-03-27 22:21:37
2025-01-18 16:53:59
2025-01-18 16:51:44
2025-01-18 16:49:28
2025-01-18 16:47:11
2025-01-18 16:44:56
2025-01-18 16:42:39
2025-01-18 16:40:24
2025-01-18 16:38:08
2025-01-18 16:35:52
2025-01-18 16:33:36
2025-01-17 22:12:36
2025-01-17 22:10:21
2025-01-17 22:08:05
2025-01-17 22:05:49
2025-01-17 22:03:32
2025-01-17 22:01:16
2025-01-17 21:59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