仙草的清凉与芋圆的香甜,尽在一碗芋圆烧仙草
2024-06-18 15:25:08
“婚恋挤压”导致单身人数越来越多,怎么解决?
理想岛整理自央视新闻、中国新闻网、新京报等
备受关注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于11日发布。数据显示,中国男性比女性多3490万人,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至111.3。
这一性别比是否合理?
3490万的男女人数差距,意味着有3490万光棍吗?
图源:网络截图
官方回应:多角度看待当前的婚姻问题
统计局:多的3000多万人口分布在不同年龄
今天上午,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新闻发布会,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回应称:男性人口合计比女性人口多3000多万,这些人口分布在不同的年龄,其中20到40岁适婚年龄的男性比女性大概多了1752万人,性别比是108.9,青年当中男多女少问题是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。
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表示,岀生性别比失衡最严重的出生人群进入婚育年龄,婚姻竞争和成本也会加剧。
“本来女性的预期寿命比男性就要长,总人口中女性偏多是正常情况。总人口性别比在102-103,出生人口性别比在103-107是合理范围,但我国性别比还是超出了这一区间。”
“婚姻挤压”现象:未来落单的人数会更多
男多女少的人口格局,必然导致“婚姻挤压(Marriage Squeeze)”现象。适婚男女的数量不平衡,就要扩大选择的范围,这将提高男性之间的婚配竞争烈度。
但这里有显而易见的城乡差别——大城市的可婚人口性别比有女性化趋势,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可婚人口性别比有男性化趋势。
严重的婚姻挤压也会导致婚姻形态发生多元变化,婚姻不稳定性增加。
大量的单身现象特别是女性单身现象提升了不婚率、晚婚率,最后降低了已婚生育率,大多选择0~1个孩子。这是目前普遍的婚育现状。
以往出现婚姻挤压,大龄男性可以娶适龄女性,适龄男性可以娶低龄女性,每一代都向下一代“借人”,从而缓解“挤压”的问题。
这样做之所以可行,有一个前提——人口总量在增长,下一代人比上一代人更多,或者至少差不多,才有足够的容纳能力。
但这个前提,对于90后和00后来说,不存在了。
而至于谁被挤压出婚姻市场则是概率事件,如果考虑到颜值、住房、收入、性格、人品等个人条件和缘分等社会条件,以及“男高女低”的婚配梯度模式,落单的单身人数会更多。
性别比失衡:被消失的她们
当我们看到七普性别比数据的时候,很可能会忽视一个细节:数据统计的仅仅是合法出生登记后的人口。
然而无论是从研究,还是从社会现实上看,中国很可能有千万计的女婴因为人为性别选择,还没出生就已经被消失了。
2020 年,福建省厦门市审结「寄血验子」案,被告人非法组织 386 名孕妇鉴定胎儿性别,多名孕妇得知结果后进行了人工流产。
母婴论坛上,询问生男孩配方的帖子依旧层出不穷,准妈妈跪求“秘方”:「不想再做人流受罪了」。
图片来源:网络截图
“重男轻女”观念背后往往也逃不开四个字:“养儿防老”。
养儿防老,防的应该是孤独终老,为的应该是年老后精神上的养老。然而在很多陈旧观念里,在意的是儿子成人以后反馈的物质养老,把子女作为经济工具。
《都挺好》剧照
应对之策:关乎婚恋、育儿以及养老的系统性工程
根据民政部的数据,从2013年到2020年,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从1347万对下降至813万对。从2013年到2019年,粗结婚率从9.9‰降至6.6‰。
要提高结婚率,除了要创造更多条件帮助单身男女“脱单”,鼓励青年人勇敢尝试外,社会舆论也需要改变婚配条件一定要“男高女低”的传统观念——既需要提倡男女平等,也需要包容婚配条件“女高男低”的家庭。
关于新生儿性别的源头治理,各级政府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措施,如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, 禁止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终止妊娠。
“养儿防老”的观念也正在慢慢变化。5到10年后,更多独生子女们的父母步入老年,不管儿子还是女儿,其实在养老的问题上都分身乏术。
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,可以预见,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有望落地实施,保障老年人“老有所养”。
参考新闻:
央视新闻《统计局回应中国男比女多3490万人》
中国科学网《男女相差3490万人“挤压”了谁?》
新京报评论《男性比女性多3490万,是否意味有3490万光棍?》
凤凰Weekly《最新人口数据:3490万光棍,才是真实的中国》
南风窗《性别比失衡,“单身男”会越来越多吗?》
丁香医生《最新数据!中国男性比女性多 3490 万,消失的女性去哪儿了?》
2024-06-18 15:25:08
2024-06-18 15:22:51
2024-06-17 23:56:19
2024-06-17 23:54:02
2024-06-17 23:51:45
2024-06-17 23:49:29
2024-06-17 23:47:13
2024-06-17 23:44:57
2024-06-17 23:42:41
2024-06-17 23:40:25
2024-06-17 23:38:09
2024-06-17 23:35:52
2024-06-17 03:59:32
2024-06-17 03:57:17
2024-06-17 03:55:01
2024-06-17 03:52:45
2024-06-17 03:50:29
2024-06-17 03:48:13
2024-06-17 03:45:57
2024-06-17 03:43:41